模拟芯片行业研究报告:模拟IC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推动中 国内模拟芯片公司有望触底反弹!
模拟芯片种类丰富,行业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全球模拟芯片规模进入上升期,中国模拟芯片规模稳步增长。模拟芯片作为集成电路的子行业,其波动与集成电路的变化基本一致,但由于模拟芯片下游应用复杂,产品品类繁多,不易受单一产业景气变动的影响,其波动性弱于集成电路整体市场。根据WSTS 数据,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从2011 年的451.63 亿美元增长至2022 年的895.54亿美元,2011-2022 年的GAGR 为6.42%;中国模拟芯片市场规模从2017 年的2140.1 亿元增长至2021 年的2731.4 亿元,2017-2021 年的GAGR 为6.29%,全球和中国模拟芯片市场基本均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
电源管理芯片与信号链芯片为模拟芯片主要细分市场,具有广泛的下游应用领域。随着5G 通信、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下游市场的发展,对于电能应用效能的管理需求将持续增长,从而带动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的持续增长。信号链芯片作为模拟芯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模拟芯片市场规模的46%,受益于较长的产品生命周期以及较为分散的应用场景,信号链芯片总体发展态势向好,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复盘海外模拟龙头成长经历,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为模拟行业成长重点思路。
借鉴海外模拟芯片巨头发展道路,“内生+外延”道路具有非常强的成长性与竞争性。国内模拟IC 的发展创立时间较短,资金与技术支持都较为薄弱。但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国内各领域已经有一批较为领先的模拟IC 公司开始通过扩大研发或者并购等方式,着力完善产品布局,进一步拓宽下游市场。通过多年的资金积累,国内部分模拟IC 厂商具备一定的资金基础,同时借助上市后的资金和平台优势,行业并购亦成为国内模拟芯片公司快速实现研发团队扩张、产品线扩充的重要手段。
国产替代正当时,国内企业市场发展空间广阔。我国大部分集成电路芯片对国外进口的依赖度高,但中国模拟芯片市场发展正在加速发展,吸引了诸多国内企业,但大多数国内模拟芯片企业起步较晚,研发投入较低,产品以中低端芯片为主,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带来反向驱动国内研发,技术积累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促使部分国内公司在高新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目前国内企业在中国市场占比较低,但随着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内模拟芯片企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空间。
行业库存去化持续推进,消费复苏催化下行业有望触底反弹。2022 年全球半导体产业放缓,2022 年Q2 开始去库存逐渐成为IC 设计公司的主旋律。从存货环比增速的角度来看,大部分企业23Q1 存货增速有所下滑,晶丰明源、芯朋微的存货余额已出现下降,行业库存去化持续推进。随着年初“乙管乙类”
政策落地,市场对于消费、经济复苏乐观预计不断强化。疫情后消费信心逐步回暖,消费电子等多个下游有望重回增长轨道。参考产业链反馈与国际大厂法说会预测,我们预计全球半导体周期将于Q2 筑底,三季度开始复苏。库存去化叠加下游消费复苏,模拟IC 设计公司今年有望触底反弹。
建议:模拟IC 行业终端应用广阔,行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国内供应链成熟度提升、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推动国内模拟IC 行业快速发展,产业链公司有望充分收益,建议关注圣邦股份、纳芯微、思瑞浦、艾为电子、帝奥微、晶丰明源、力芯微、富满微、卓胜微、钜泉科技、上海贝岭、必易微、希荻微、唯捷创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