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芯片大战,韩国三星居然成了“炮灰”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5-23 14:58

中美芯片大战,韩国三星居然成了“炮灰”

芯片体积很小,但它无处不在,航天航空、工业制造、交通、能源、家电、消费等都有它的身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手机、电脑、电视、汽车等都会用到芯片。

此外,AI、大数据、云计算、自动驾驶、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严重依赖芯片的发展,可以说芯片已经成为了高端制造业的基石。

很多专家直言:芯片可以改变一个经济体的性质,让劳动密集型经济体直接升级到科技创新型经济体。

正是由于芯片的重要性,美国利用其自身优势,率先发难,企图阻止我国获取先进芯片技术,先进半导体设备、先进半导体材料。

我国也加快了“国产替代”和自主研发的速度,在多个领域开始了“去美化”,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中美芯片大战中,这家韩国公司却意外成了“炮灰”。

今年一季度,该公司营收下滑18%,净利润暴跌96%。它就是“新进全球芯片一哥”——三星。

那么三星究竟遭遇了什么?是失算还是故意憋坏水?

三星遭遇“芯片暴击”

2023年4月16日,三星电子发布第一季度业绩:营业利润为6000亿韩元(约合31.3亿人民币),同比暴跌96%。面对这样的业绩,三星被迫宣布削减内存芯片的产量。

要知道此时的三星已经是全球芯片一哥了,这样的业绩着实“惊艳”了四方,也让全球芯片产业再次蒙上一层阴影。

2021年8月3日,三星电子第二季度营收达到了197亿美元,超过了英特尔的196亿美元。终结了英特尔30多年的芯片霸主。

三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芯片公司,这要归功于存储芯片价格的快速上涨,当时PC DRAM价格环比上涨7.89%,至4.1美元,NAND闪存(128GB)价格环比上涨5.48%,至4.81亿美元。

我想当时三星内部一定乐开了花,毕竟英特尔称霸芯片界30多年,号称“蓝色巨人”。击败英特尔,成为全球一哥,未来就有可能带领整个韩国芯片产业成为“全球一哥”。

三星的美梦刚刚开始,无情的现实就给它泼了一盆凉水。不到两年,三星电子净利润暴跌96%,多项业务陷入发展瓶颈。

究其原因,居然是最赚钱的芯片业务出现了问题,导致整个公司陷入危机。

根据财报信息,三星半导体部门在2023年第一季度直接亏损了236亿人民币,这是2009年以来,首次亏损,但亏损额度着实太大了。

其实,亏损的不仅仅是三星,隔壁的SK海力士也很惨,2023年一季度SK海力士亏损175亿人民币,创下了单季度亏损纪录。

第三大存储芯片公司美光,同样创造了单季度亏损纪录,净亏损为23.1亿美元(约合162亿人民币)。

全球存储芯片大厂纷纷陷入亏损,而原因无外乎两点:价格下降、供应过剩。

存储芯片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和数据服务器等电子产品上,过去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很快,需求旺盛,让存储芯片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以三星电子为例,巅峰时期,存储芯片贡献了公司80%的净利润,这个比例绝对可以用“夸张”来形容。

“口罩”期间,居家办公极大促进了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的销售,存储芯片也跟着搭上了快车道。

为了让存储芯片再飞一会,各大厂商又出了一招“停电”,尽管各大公司纷纷表示对生产没影响。可全球存储市场却像打了鸡血,内存条价格直接起飞,1个月就涨了30%。

而分析师居然说“合理”的停电,有利于三星业务的开展,可以让相关产品价格提升。这真是“滑稽”至极。

台积电、英特尔等逻辑芯片厂商也不甘示弱,直接玩起了“着火”,火灾造成损失不大,却让芯片价格直接飙升。

然而,该来的总会来,该还的一定会还。

随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的销量快速下滑,除了苹果勉强实现增长外,其他厂商的销量纷纷下滑。

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家真的没钱了,再也买不动了。另一方面,由于华为的缺失,苹果、三星、高通开始明目张胆的“挤牙膏”,性能提升不足,毫无创新,导致消费者失去换机欲望。

厂商们开始搞降价促销,然而收效甚微。

为了渡过困难,硅谷的科技巨头们率先启动“裁员”:推特裁了50%、Meta裁了1.1万、英特尔裁了1.05万,短短几个月硅谷就裁掉了20万员工。

工作没了,面包牛奶都是难题,还有心思换手机?硅谷陷入了恶性循环,并向全球扩散开来,最终电子信息行业步入寒冬,芯片价格暴跌。

以三星为代表的的芯片厂商,陷入了大规模亏损。

但实际上,三星亏损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中国存储芯片的快速崛起”。

长江存储逆袭之路

随着“棱镜门”的爆发,全世界把信息安全提升到了新高度,我国也不例外。先后开启了去“IOE”和“国产替代”。

随着中兴、华为事件的爆发,国内芯片领域兴起了自主研发的高潮,中美两国在芯片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2022年12月16日,美商务部将长江存储、寒武纪、上海微电子等36家中国科技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妄图进一步阻挠和打压中国科技行业的发展。

列入实体清单,就意味着公司很难再使用美国的相关技术、设备、材料和零部件,对后续的发展极为不利。

我们注意到,排在榜首的就是长江存储,那么这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呢?

长江存储于被称为“中国存储芯片之光”,于2016年7月26日在武汉成立,是一家集设计、制造、封装为一体的存储芯片企业。

长江存储的前身就是武汉新芯。

武汉新芯成立于2006年,是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决策实施武汉 12 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的企业载体,是国家认定的首批重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

公司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布局存储芯片产业,当时生产了65nm NAND FLASH芯片。

金融危机爆发后,武汉新芯面临着被台积电、美光并购的风险,由于业界的呼吁得以保留下来。

2016 年 3 月,由国家大基金推动,湖北国芯产业基金、湖北科技投资集团出资,紫光集团参与投资在武汉新芯的基础上成立了长江存储公司。

当时总投资高达240亿美元,紫光集团出资120亿美元,占据了50%的股份。

可以说,长江存储一出生就拿到了国内顶级资源,经验、技术、资金、政策一应俱全,发展势头极为迅猛。

2017年11月,长江存储研发了国内第一款32层 3D NADA Flash 芯片,工艺水平挺进世界前五。

2019年底,长江存储量产64层 3D NADA Flash ,可以满足固态硬盘、嵌入式存储的需求,工艺水平挺进全球前四,实力仅次于三星、SK海力士、美光。

2020年4月,长江存储官宣128层 3D NAND 实现商用,并且比SK海力士、美光的同级别存储芯片,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和I/O传输速度,长江存储在技术上达到了“三巨头”的水平。

2022年11月,海外博主TechInsights 拆解了海康威视的2TB的固态硬盘,对里面的闪存颗粒进行分析,发现它们用上了 232 层的 3D NAND 结构。

该结构来自长江存储,长江存储成为全球第一个商用232层3D NAND的企业,技术上,长江存储逆袭了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

除了长江存储,内地的长鑫存储、兆易创新也纷纷发力,技术不断地成熟。

国产存储芯片的发力导致全球存储芯片价格快速走低。

同样的技术,国产芯片的价格,就是卖得比三星低,这也使得三星不得不被迫降价。

比如:三星 980 PRO SSD 1TB型号已经从首发的1899元降至559元,2TB型号从首发的3699元降至999元。

三星DDR5 4800 32GB价格也仅售619元。

可以说,现在的存储芯片价格已经不是三星了说了算了,因此它不得不降价。

时代变了,动辄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未来,随着“长江存储们”的持续发力,存储芯片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我们即将实现“内存自由”,而“三星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