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是电子元件和电小型的机器、仪器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常由若干零件构成,可以在同类产品中通用;常指电器、无线电、仪表等工业的某些零件,如电容、晶体管、游丝、发条等子器件的总称。常见的有二极管等。
电子元器件产业市场规模 电子元器件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电子元器件包括:电阻、电容器、电位器、电子管、散热器、机电元件、连接器、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声器件、激光器件、电子显示器件、光电器件、传感器、电源、开关、微特电机、电子变压器、继电器、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各类电路、压电、晶体、石英、陶瓷磁性材料、印刷电路用基材基板、电子功能工艺专用材料、电子胶(带)制品、电子化学材料及部品等。
电子元器件在质量方面国际上有欧盟的CE认证,美国的UL认证,德国的VDE和TUV以及中国的CQC认证等国内外认证,来保证元器件的合格。
电子元器件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电子发展史。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电子元件的产量已占全球的近39%以上。产量居世界第一的产品有:电阻器、电容器、电声器件、磁性材料、压电石英晶体、微特电机、电子变压器、印制电路板。
电子元器件是组成电子信息产品的电子元件和器件的总称,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汽车电子、5G通信、物联网以及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领域。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电子元器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我国电子元件的产量已占全球的近39%以上。产量居世界第一的产品有:电阻器、电容器、电声器件、磁性材料、压电石英晶体、微特电机、电子变压器、印制电路板。
伴随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扩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部分中西部地区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这些地区的电子信息企业集中,产业链较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第一大生产国,2019年全国电子元器件产业整体销售收入超过1.86万亿元,企业数量达数万家。但行业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企业整体实力偏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骨干企业匮乏等方面。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化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瓶颈依然存在,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同时,建立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营造公平的营商环境、服务于本土产业和市场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分销商、增强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等任务迫在眉睫。
机遇与挑战并存,强大终端市场和新技术应用叠加,为电子元器件产业带来巨大市场发展机遇。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批复成立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通过市场准入的方式,打造高质量市场体系,服务于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2022年12月30日,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注册。据了解,交易中心由中国电子和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领衔,联合11家央企、国企和民企共同设立,致力于打造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企业和产品市场准入新平台,促进上下游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集聚融合、集群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到2.1万亿元;射频滤波器、高速连接器、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光通信器件等重点产品专利布局更加完善;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电子元器件企业,力争15家企业营收规模突破100亿元。引导电子元器件产业共同努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做足了文章。总而言之,一方面要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通过搭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另一方面,要强化应用牵引。在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推动电子元器件差异化应用。